水利研究 | 把握新发展理念 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
前 言
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从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学习领会并落实总书记的指示要求,推动水利工作从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忧患意识把握好新发展理念,对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水利高质量发展,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Part
Ⅰ
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水利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贯穿水利改革发展全过程,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让水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有为有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我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在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基础上,通过先富的帮助后富的,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所以,水利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要把实现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城乡发展差距作为水利工作的重点,从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欠发达地区政策支持,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程,加大防洪减灾、农田灌排、水土保持、重大水利等工程建设,做好水利帮扶及水利工程移民后续工作,加快补齐欠发达地区水利基础设施短板,着力提升水利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二)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明确指出,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水利工作要统筹兼顾、重心下移,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要以建设水利现代化为目标,以国家水网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提升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保障,着力解决好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活保障、生存发展、人居环境等方面的水利问题。在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方面,按照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城镇与农村的防洪标准要求,高标准完善相应的防洪设施;在生活保障方面,立足各地水资源禀赋条件,根据不同地区饮用水标准,推动由满足城乡居民基本饮水需求向高端需求迈进;在生产促进方面,按照保障合理生产用水需要的要求,夯筑牢生产用水条件;在生态改善方面,持续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营造适合人民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生为上、治水为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是水利工作的本质要求。水利事关国计民生、事关百姓安康,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造福人民群众是水利工作坚定不移的追求。在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要以是否符合百姓需求,是否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决策的基本依据,把人民群众受益与否、满意与否作为衡量水利工作的重要标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充分发挥百姓和社会“智慧之手”的作用。古人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群众具有无穷的智慧和巨大的潜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根本上要靠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劳动、创造、奉献。所以,在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既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更要紧紧依靠人民,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促进共建共治共享。
Part
Ⅱ
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
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就要找准问题症结,聚焦我国水利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不可持续、不安全等突出问题,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有效地破解水利发展难题和制约瓶颈。
创新发展注重解决水利发展动力不足问题。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其本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到一定阶段或程度,增长动力不足,容易陷入经济衰退。我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最关键时期,能否破茧成蝶,创新是关键。水利在创新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一是在思路创新方面,顶层谋划还有待加强。长期以来,水利一直秉持传统的发展模式,重视工程建设,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战略谋划水利改革发展有欠缺。二是在手段创新方面。监管上对一些违法违规问题不敢动真碰硬;方向上对宏观重大战略问题研究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都不够;技术上自主创新的成果还不多,水利技术推广转化水平不高。三是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跳出水利看水利”、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尚未形成;社会资本参与度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两手发力格局也尚未形成。。对于这些问题,要立足新发展阶段新要求,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创新驱动,化被动为主动。
协调发展注重解决水利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水利发展不平衡主要有:一是东中西区域发展不平衡,黄河上中游7省区发展不充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同东部地区及长江流域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2019年我国农村集中供水率约为87%,自来水普及率约为82%,比较城市供水普及率98.78%还有不少差距。这种城乡发展不平衡在一些偏远山区更加突出。三是资源要素保护不平衡。相比其他资源,水资源的重要性长期被弱化,如一些地方将河道管理范围内的许多河滩地认定为基本农田,严重影响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与保护。四是水利事业发展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从国家发展的全局观、大局观看,从跳出水利看水利的要求看,水利协调其他行业的能力明显不足,导致政策落不了地,监管到不了位;基层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但人员结构不合理、队伍不健全、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十分明显,难以提供有效保障,有效满足水利发展的需要。对于这些问题,要统筹全局与局部、流域和区域、城市与乡村、发展与保障,做好长远谋划。
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水和谐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生态优先,在绿色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对比高质量发展要求,水利在绿色发展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供给能力不匹配,水资源刚性约束不足,全国年缺水500多亿立方米,缺口超8%。地下水已占总供水量的18%,特别是北方地区65%的生活用水、50%的工业用水、33%的农业用水均来自地下水。二是水污染问题突出。经济发展方式仍有待进一步转型升级,全国入河入湖入海的废污水排放量居高不下,超出纳污能力,治污难度增加,淮河、海河、滇池等河湖水质尤差。三是经济社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不容忽视,水域生态空间侵占严重,海河、黄河、辽河、淮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分别高达106%、80%、76%、56%,远超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对于这些问题,要加快调整人的行为和纠正人的错误行为,统筹好安全和发展问题。
(四)开放发展方面开放发展注重解决水利内外联动问题。近年来我国水利对外开放水平越来越高,但是比较构建双循环格局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一是缺乏水利 “走出去”的顶层谋划。水利“走出去”不仅仅是一个企业行为,也是国际影响力话语权提升的一个重要体现。当前水利企业“走出去”与“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外交战略结合尚不够紧密,相关资源和平台的利用潜力尚未充分发挥。二是水利标准国际化还有待加强。水利标准国际化的手段主要还是停留在将国内标准翻译成外文的层面上,对于参与甚至主导国际标准的制订,无论在导向上还是路径上都还谋划不足。三是走出去水平有待提升。目前我国水利水电企业在国外水利水电项目建设过程中,更多扮演的是“施工者”角色,项目“监理者”或“咨询者”角色较少,迫切需要实现从低端向高端的转变。对于这些问题,既要通过水利自身良性发展积极解决,又要在开放中实现合作,促进共赢。
(五)共享发展方面共享发展注重解决公平问题。对于已胜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来说,推动经济社会共享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已刻不容缓,否则较易陷入塔西佗陷阱。塔西佗陷阱背后的实质是执政者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即执政者一旦失去人民信任,也就失去了执政基础。水利发展也一样,进入新发展阶段,东中西、城乡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较人民对水利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目标要求还有不少差距,对社会稳定和政府公信力的影响不容忽视。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水利发展已具备较好的基础条件,今后要在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上下功夫,注重公平正义,协调解决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将改革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Part
Ⅲ
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水利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增多,既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外部风险,也有水利发展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成长阵痛。应对这些风险,水利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要通过改革与创新寻找新的动能和增长点,时刻警惕“卡脖子”问题。要打开思路,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以辩证思维看形势,以底线思维化风险,以创新思维谋发展,自觉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强重大科技问题研究,瞄准世界水利科技前沿,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建立完善符合市场和科技创新规律的水利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体制机制,围绕防灾减灾、节约用水、水资源调配、水生态治理等领域,推广运用一批成熟适用的水利技术成果。要长远谋划,遴选有代表性的流域和区域,围绕水利业务重点领域的痛点和难点,综合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以点带面促进水利从信息化向智慧化转变。要在水利投融资、水价方面发挥市场作用,替政府分忧。探索并推广运用公私合营、特许经营、资产收购、参股控股、以奖代补等方式,有效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要探索推进水生态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推动构建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相结合的水生态经济体系,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规划为引领,把协调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各领域和各环节。增强维系水资源供给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保持动态平衡的危机意识,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业,落实各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促进资源共享和差异化发展,持续推动实现水与人口、经济以及土地等其他资源之间的均衡。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治水与治山、治水与治林、治水与治田、治水与治草,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时系统考虑其他自然生态系统要素。把推动城乡水利均衡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积极参与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农村河湖水系综合整治。要在区域协调发展做好长远谋划,以建设国家水网为契机,补齐补强中西部地区水利基础设施短板,打造协调均衡、智慧生态“水网”。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健全管理机制,提升基层能力,保障水利健康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22日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十四五”时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彰显我国推进绿色发展的决心。水利更要有超前意识、紧迫意识。总量控制方面,虽然近几年我国每年用水总量均控制在6100亿立方米左右,并不意味着我国未来水安全保障“高枕无忧”。要持续推动合理分水,严格总量控制,时刻做到“手里有水、心中不慌”。用水效率方面,我国农业用水效率(2019年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59)近几年大幅提升,但比较先进水平国家(以色列0.87、澳大利亚0.8、法国0.73)还有不少差距,农业用水浪费、供水管网漏损等在一些地区还不同程度存在,需要严格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建立健全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和标准体系,切实管住用水。水生态保护方面,对工农业污染、雾霾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河、水土流失要高度重视,打好河湖保卫战、碧水保卫战等。安全和发展方面,要认真总结华北地下水超采、西辽河流域水资源过度开发,以及流域性大洪水、山洪灾害以及干旱缺水的经验教训,坚决杜绝以牺牲“安全”换“发展”。
在开放中谋合作、促发展、获双赢,是我国水利事业持续取得新进步的重要因素。我们应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紧密方式联系在一起,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必须引入全新的思维方式,在引进吸收消化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同时,要积极与世界分享中国在水利脱贫攻坚、防灾减灾、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和粮食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经验。继续在民心相通上谋长远,强化合作共赢。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从根本上讲,“三生”与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息息相关,可以说水的问题是最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水资源合作也最能够体现民心相通,也必须实现民心相通,以水资源为纽带促进双边、多边关系发展。在水利“走出去”方面做好战略规划,强化顶层设计,积极与国际接轨,与国际社会共享中国水利改革发展的成就、经验与教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我国东中西、城乡水利发展还不平衡,不稳定因素尚存。需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奋力开创建设水利现代化的新征程。我们已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但还没有到可以松一口气歇一歇的时候。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巩固水利脱贫攻坚成果,坚持脱贫不脱政策、不脱责任、不脱帮扶、不脱监管,杜绝返贫;同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促进帮扶对象增强危机意识,督促其在自身“造血”功能方面下功夫。要把提升水利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提供优质的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满足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在共建共治共享方面做长远打算,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解决“小马拉大车”问题,强化社会治理。通过构建公众参与机制、设计有奖举报等制度,激励和引导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准公益性专业化服务队伍、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民间河湖长、公众个人等参与水治理,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水治理共同体,打好“组合拳”,奏出“交响曲”,以共享引领共建、以共建推动共享。
来源:水利发展研究 2021.4
往期推荐